白色的跳蚤是什么?
白色跳蚤,也称白色暴蚤(Pulicidae)是寄生在哺乳类动物体表的一种节肢动物,属于寄生虫中的蜱目,主要寄生在哺乳类的毛发中,用螯牙刺破皮肤钻人皮下,以吸吮血液维持生命。 成虫体长约1.5毫米,宽约0.3毫米,形状扁平、狭长,似蚱蜢,体色通常为灰褐色或黑色;头部有6个单眼和2个复眼,触角4节,细长而尖;口器为咀嚼式,上嘴唇盖着下嘴唇,中间有一条沟隔开。背部具翅两对,后翅特别大,呈长方形,前翅较小而窄。腹部末端有两根长的尾须。
所有的肢体均具爪,但第1对足部特别发达,呈梳妆状排列,所以这种蚤的爬行速度很快。
幼虫期全身呈圆筒形,大小如针头,初无色,后变为黄白色或乳白色。头明显,口器发达,有触须两根及颊须一根。胸部有三对足,每对足的形态相似,惟第1对足特化为吸附足,钩状的螯尖在第1对的基部,使幼虫可牢固地黏附在人或其他动物的毛上皮膜上。
蛹的形状与成虫近似,只是较大,呈暗棕色,翅的脉纹清楚可见。
卵呈圆形,白色,大小约为1.8mm×1.7mm,有细网状花纹。
根据流行病学的研究,已证明人类感染的白色跳蚤主要是由猫所携带。另外还发现狗也可以作为本病的传染源。
一 般认为,此病是由白虱类的幼虫或若虫侵入人体表皮吸血所致,故局部有发痒的感觉。
病人常见全身瘙痒,尤其以腿部、手臂等暴露部位痒感显著。检查时可发现原发部位皮肤轻度发炎,偶见点状出血,周围有一圈红晕,其上可见针头大至黄豆大小的淡红色丘疹,顶端略钝,密集分布。由于反复搔抓,使患处毛发脱落,色素减退,皮肤变薄,局部呈慢性增生性改变。
病程一般为6~8周,如积极治疗,保持清洁,避免刺激,大部分患者愈后良好;如任其发展,则皮损广泛,不断扩散蔓延,甚至可引起局部继发性感染,使病情加重。